【荆】字拼音为jīng, 简体部首为艹, 简体笔画为9画, 篇目为-, 字头为猙, 康熙笔画为14画, 部外笔画为6画, 部首为犬部。
荆【 申集上 】【 艸部 】康熙筆画: 12画 部外筆画: 6画
〔古文〕𦮓《唐韻》舉卿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居卿切,𠀤音京。《說文》楚木也。《山海經》虖勺之山,其下多荆杞。《本草》牡荆。《註》古者𠛬杖以荆,故字从𠛬,其生成叢而疎爽,故又謂之楚。荆楚之地,因多產此而名也。
又州名。《書·禹貢》荆及衡陽惟荆州。
又山名。《後漢·郡國志》南郡臨沮侯有荆山。《註》卞和抱璞之處。
又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燕有荆軻,望出廣陵。
又《韻補》居良切,音姜。《列女傳》屬以州犁,以免咎殃,伯宗遇禍,州犁奔荆。補遺:《正韻》同荊。荊字从幵。
荆【 卷一 】【 艸部 】
楚木也。从艸𠛬聲。𦮓,古文荊。舉卿切
(荆)楚木也。林部曰。楚、叢木。一名荆。是爲轉注。从艸。刑聲。舉卿切。十一部。
【荆】字本义为一种灌木。
【荆】字造字法为形声。从艸,刑声。 “荆”字的部首为“艹”部。